查看原文
其他

许姬传谈《贵妃醉酒》:“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很难胜任”​

许姬传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《贵妃醉酒》是从昆剧支流的时剧《醉杨妃》脱胎而来,到清光绪年间,北京开始演这出戏,后来在演出上形成路三宝、余玉琴两派。这两位都是擅长花旦、刀马旦,因为这出戏有“卧鱼”、“衔杯”等身段,没有扎实的腰腿功是很难胜任的。


路三宝之《贵妃醉酒》


 梅先生是路先生亲授的。梅先生虽是演青衣出身,因为他从小就刻锻炼武功,同时,又学习了许多出昆曲。《醉酒》的身段,表演节奏都与昆曲有血肉关系,他最初上演受到观众好评,就是具备了上述的条件。由于幼功扎实,演了四十多年,至老不衰。

 

 梅先生对杨玉环这个角色,在不断地舞台实践中,有较深刻的理解,大胆而又慎重地进行了改革,使杨贵妃的精神面貌,焕然一新。

 

 过去,编剧者和表演者都强调了杨贵妃的醉后思春,因此有不少猥亵的身段,以致歪曲了主题和杨妃的性格。杨妃在宫中是“三千宠爱在一身”的妃子,唐明皇只是偶然爽约,引起她的妒忌怨恨,独饮酒醉,只能表现她的怨妒空虚的心理状态。


梅兰芳之《贵妃醉酒》


 梅先生根据这样的理解,慎重地在表演和台词方面作了一系列的修改。主要改动的是第二场。这一场用下边的表演代替了原来暗示性的动作:先让裴力士敬酒,裴因杨妃已醉而不敬,杨打裴,又让高力士去请唐明皇,高不敢去,打高;过去,把高力士往后台拉,拉下高的帽子,现改往外推,表示让高去请明皇,无意中拿下他的帽子;戴在凤冠上,最后扔给高力士。


梅兰芳之《贵妃醉酒》

 

 梅先生在改戏时尽量不改动唱词,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改。改动台词时尽量做到不变平仄,不改辙口。如这出,除改动了个别对白外,唱词只在两个地方作了较大的改动:


 一是“诓驾”后,原有“这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,色不迷人人自迷”,现改为“酒入愁肠人已醉,平白诓驾为何情”。另一是快终场时,“安禄山卿家在那里……”的唱词,现改为:“杨玉环今宵如梦里,想当初你进宫之时,万岁是何等的待你,何等的爱你,到如今一旦无情明夸暗弃,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。”


 这些台词的改动,不仅剔除了庸俗的含义,更突出了杨妃的幽怨和孤寂。


梅兰芳之《贵妃醉酒》


 又如进场时所唱【四平调】:“去也去也回宫去也,恼恨唐明皇”,梅先生认为唐明皇是死后的谥法,就改为“恼恨李三郎……”。他对剧词的修改,慎重细致地把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。


 梅先生在表演艺术上,也是孜孜不倦地力求提高。例如“卧鱼”,却不知道它表示什么?有一次在庭院内俯身闻花,一个朋友笑着问他:“是否练习《贵妃醉酒》?又来找‘卧鱼闻花’身段的生活根据。”后来,又去掉当中一次“卧鱼”,将第二次闻花后将花折下,立起身来悻悻地扔在地上,避免了身段的雷同,进一步表现出杨妃的醉态和怨懑心情。


梅兰芳之《贵妃醉酒》

 这出戏腰腿之外,眼神非常重要,看雁时,眼神和扇子波浪式的摆动,脚步的移动都要密切配合;而看鸳鸯时,只微微一看,就扭过头去,表示羞涩,这个身段是溥仪的叔叔载涛先生告诉他的,载涛跟余玉琴学过《醉酒》。梅先生为了弄清楚余玉琴的表演路子,特约载涛先生来研究,他就连唱带做地走了一遍,有一段唱词是五字成文,与路玉珊大不相同,身段则出入不大,还有“乾坤分外明”的扇子动作,很有诗意,“鸳鸯来戏水”的含羞转身动作,都照余玉琴的样子,改变了原来的身段。

 

 梅先生一生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,丰富自己的表演,他认为要勇于改革,但不能盲从,这就必须锻炼自己的鉴别能力,才不致走弯路。他曾对学生和儿子说:“你们要学我早年的调门,中年的唱腔做功,晚年的火候。”


梅兰芳之《贵妃醉酒》

 

 梅先生认为“演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以应付舞台上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故”。常用这句话告诫他的学生和子女。有一次在朝鲜广场慰问志愿军,演到杨妃把高力士的帽子戴在凤冠上学男子走路时,照例是走几步把太监帽摘下来,扔给高力士,那天刚一起步,太监帽就掉落到靠下场门台口,这是重大事故。

 

 当时,他灵机一动,眼睛看着高力士,把水袖在高力士的眼前一晃,朝下场门台口指去,这种巧妙的暗示,马上使对方领会,扮演高力士的马富禄跟着他的眼神往那边望去,不由得说:“哦,奴婢的帽子在那儿呐!”很自然地走了过去,把帽子拾起来戴在头上,台下有一位志愿军看了还说:“这是梅先生新改的身段哩!”


(《忆艺术大师梅兰芳》)


- 历史推荐 -


伶人的私德问题(1937年)

唱京剧“倒字飘音”的缺点应如何纠正?

谈今昔《霸王别姬》:梅畹华不愧“大王”矣

梅兰芳谈《凤还巢》:“喜剧与闹剧的区别就在这里”

京剧影片《宋士杰》全彩修复版(1956年周信芳主演)

谈旦角表演:如只演“行当”不讲人物,就成了“一道汤”

俞振飞:“昆曲没落之因,乃唱法失传也”

《奇双会》二事: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?

冯小隐:妄改成法的马连良(1938年)

无所不谈:旦角何故胖子多?戏名偏多“打”与“关”

忆梅兰芳:“他如果写回忆录,足当一部晚清民国稗史”

一桌二椅算布景吗?中国戏曲舞台到底需要怎样的布景?

说票友:“当然是有钱,而且是有闲的人们才有可能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